为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夯实课堂教学基本功,3月27日,普陀中学开展了青年教师初期汇报课教学反思第二期。七位青年教师围绕课堂实践展开深度剖析,学术中心指导老师与校领导结合教学实效提出专业建议,共绘课堂提质新路径。本期夜学习由青研团团长刘书唯老师主持,特邀学术指导中心张雷明和汪媚两位导师进行指导和点评,袁孝海书记出席会议。

董黎航老师从教学设计、课堂表现、课后反馈三方面进行了教学反思。特别对于课堂中的问题设置,发现存在“两极化”倾向:部分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思维挑战性;复杂问题又因情境支撑不足,导致学生参与度低。她表示以后将结合生活案例创设辩论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深化理解。

张婉婷老师通过班级合唱照片与虚拟合唱团视频的对比导入,成功引发情感共鸣,但教学指令模糊导致小组合作效率受限。教学反思聚焦三大改进方向:细化指令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提高课堂应变能力;重构AI使用场景,将技术深度融入思维训练而非形式点缀。
“课件动画炫目,学生笔记却一片空白”,赵勇金老师以“形式主义”自我批判,反思公开课“表演化”倾向。同时直面"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对自己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教学思维要创新、严谨;学情为大,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实时状态;课前准备要充分,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注意课堂语言规范,观看录制视频逐帧修正问题。
雷飞鸿老师从“关注生存”向“关注学生”进阶,发现课堂形式创新度不足与节奏把控失衡的矛盾。因此希望从更为充分的课前准备、更有底气的课堂掌控能力、更有效果的学情反馈这三方面入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不断磨炼自己的教学心态。
解晓峰老师在教研组老师们的建议下,针对语文课程目标关联度不足问题,提出“文本细读+文化浸润”改进方案,将诗句分析从“表层意象”向“深层文化密码”延伸。同时,优化教学语言的"文学性表达",在总结归纳与美感体验间寻找平衡,避免过度理性肢解文本。
郑芸婧老师以“以读促写”为主线的教学设计和精美的教学课件获得了组里老师的认可。但对于略微超时的课堂设计和有待润色的课堂语言,也明确了未来的改进方向:调整环节设计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细化问题设置,使教学指令更为清晰。
魏柯娜老师在创新阅读课模式时发现学生适应性差异,对此进行了反思:整体课程设计与以往阅读课不一样,学生的课堂接受度要及时关注;面对学生回答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很重要;在环节设置时考虑难度,提前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要与高考阅读题相链接;将高考真题改编为课堂小组任务,增强应试衔接意识。
张雷明老师首先肯定了每位老师都在教研组和师傅们的帮助下的不断成长,并针对本次观摩课堂的情况,以“教学发展三阶段论”为框架提出专业建议:一、新教师(0-3年)应聚焦"课堂效果保障",建议建立"三维备课模型"(教材分析、学情诊断、教法适配);二、 成熟教师(3-5年)需追求"教学风格凝练",可通过"同课异构+语言分析"突破教学瓶颈;三、资深教师应致力于“教学思想构建”,倡导开展行动研究。最后张老师还特别强调AI技术应用需遵循“三适原则”——适用情境、适度介入、适时退出。

汪媚老师则表明新老师们工作态度值得肯定,课堂中有很多记忆深刻的点,并从“课堂评价专业化”视角提出指导意见。她建议青年教师们定位听课对象: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引导学生的思维生成——体现老师的水平差异);评委组老师们(关注的点——感受上课老师对课堂的驾驭和掌控能力,底气是否充分;语言感染力如何;课堂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板书是否有体系和逻辑;课件的细节和颜色是否精致;对知识的处理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讲解不当,导入是否有新意;设问是否有效——以达到引导学生锻炼思维能力的目标)。同时,汪老师也鼓励大家多上原创性公开课,不断摸索,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水平。
袁孝海书记对本次夜学习作了总结发言。他表示青年教师们进步很大,基本都能达到站稳讲台的目标。同时也对大家表达了期许。他指出,课堂是体现一个老师教学能力的主阵地,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更多是教学能力的认同,只有好老师才能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他鼓励青年教师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技巧,做好课堂设计,做好教学反思;要以学定教,切实考虑学情,走近学生,引领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绪和状态;要做到人如其课,课如其人,拥有温润的气质。温润而亲近,润泽而深厚;要认同自己的职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每一堂课不断塑造自己,增强成就感和幸福感,做一名快乐的老师。

从青涩到从容,从模仿到创造,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印证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本次交流会既是对教学初心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教育未来的庄严期许。唯有以课堂为实验室,以反思为催化剂,方能在教育征程中实现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的跨越。期待青年教师继续以赤子之心深耕教育沃土,用智慧与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华章!